sp;李瑄也不打算交给王忠嗣。
&esp;&esp;“东晋时司马道子因为经常酗酒,使朝野王公大失所望,众叛亲离,父亲还是要节制一些。”
&esp;&esp;重新上马后,李瑄向李适之提醒。
&esp;&esp;主要是李适之太能喝酒了,几乎无酒不欢。
&esp;&esp;特别是不上朝的时候,喝得酩酊大醉。李瑄担心这一点被有心人利用。
&esp;&esp;“为父以后会少饮美酒!”
&esp;&esp;李适之随口一说,但并没有将这话放在心上。
&esp;&esp;唐人谁会不爱酒呢?
&esp;&esp;更何况是饮中八仙。
&esp;&esp;“大兄、三兄、四兄、五兄告辞,父亲注意身体。”
&esp;&esp;最后向李适之和兄长们行一礼,李瑄骑马上渭桥。
&esp;&esp;此时,渭水桥上,行人和过往商人不少。
&esp;&esp;他们都知道,这是长安权贵,送行亲子,不敢靠近冒犯。
&esp;&esp;李瑄在渭水桥中央,勒马侧身,大声向李适之吟唱:
&esp;&esp;“孩儿立志出乡关,不建功勋誓不还。
&esp;&esp;埋骨何须桑梓地,人生无处不青山。”
&esp;&esp;通俗易懂的小诗,却感人肺腑。
&esp;&esp;声音传得很远,岸边的李适之听得一清二楚。
&esp;&esp;“七郎!”
&esp;&esp;李适之听到李瑄为他吟唱的诗,万般不舍,想要叫停李瑄。
&esp;&esp;但李瑄已经驰马过渭水桥,扬尘愈远。
&esp;&esp;罗兴的马上挂两弓,背着包袱跟在李瑄身后。
&esp;&esp;一句“人生无处不青山”,触动李适之心弦,让他捂住眼睛。
&esp;&esp;他是堂堂宰相,怎么能在众目睽睽下流泪呢。
&esp;&esp;李霅和李季卿赶忙上前安抚李适之。
&esp;&esp;想到李瑄的年纪,他们心中也难过起来,李瑄这段是时间的表现,让他们忘记,李瑄才十六而已!
&esp;&esp;看李适之和李霅、李季卿等父子相拥,泣不成声,路过的行人,闻者落泪。
&esp;&esp;这首诗传开后,对长安的青年影响巨大。
&esp;&esp;引起一时的从军热潮。
&esp;&esp;即便战死,又何必埋葬在故乡的土地,国家到处都是秀丽壮阔的山河。
&esp;&esp;李隆基读后,都夸赞李瑄“忠贞果毅”,期望“建立功勋”。
&esp;&esp;……
&esp;&esp;第26章 回乐城中
&esp;&esp;灵武是北方重镇,又是朔方节度使的治所,所以有官道直通长安。
&esp;&esp;李瑄的马匹虽然优质,但马也要休息,为不伤马匹,每天只行进一百多里。
&esp;&esp;只有紧急军情,或者皇帝急召某位臣子、将领入京的时候,才能通过驿站。
&esp;&esp;每个驿站都置有良马,通常三十里换一匹马,六十里换一人,最快能完成“八百里加急”。
&esp;&esp;“七郎,前方就是灵武郡治回乐县。”
&esp;&esp;半个月后,罗兴拿出地图用手指比划一下,对李瑄喊道。
&esp;&esp;奔行十几天时间,主仆二人风尘仆仆。
&esp;&esp;他们只走官道,没有闲心去游览。一天大概赶路四个时辰。晚上住在官道旁的客栈,如果找不到客栈,就在官道上的驿站休息。
&esp;&esp;李瑄是即将上任的五品武官,有资格住在驿站的客房内。
&esp;&esp;一路上,李瑄出示鱼符,不论是驿站的小吏,还是巡检的官兵,都对李瑄毕恭毕敬。
&esp;&esp;按照《唐律疏议》,百姓不得佩戴刀剑,招摇过市。主仆二人佩剑戴弓,很容易被官兵拦下。
&esp;&esp;“回乐城雄伟,不愧是北塞重城。”
&esp;&esp;李瑄骑马到高坡上,看到回乐城的轮廓。
&esp;&esp;三丈高的夯土城墙,还有护城河围着。
&esp;&esp;滚滚黄河,顺着城池西面流过,作为天然屏障。
&esp;&esp;那些通往前后城门的道路上,汇聚着许多车马。
&esp;&esp;回乐城是北塞经济重城,每天都有数以百
耽美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