禀统领,丰安军渡正有唐军在连夜过河!”
&esp;&esp;突厥的探马弄清楚情况后,向颇黎禀告。
&esp;&esp;“唐军已在城前背水列阵,靠近观察唐军的阵形情况。”
&esp;&esp;颇黎眉头一皱,向探马吩咐道。
&esp;&esp;他明白自己一方上当了,唐军不是从鸣沙渡过河,而是转到丰安渡。
&esp;&esp;等丰安渡聚集成军,唐军会立刻北上,掩护鸣沙渡的兵马过河。
&esp;&esp;到时候对突厥骑兵来说,将是一场硬仗。
&esp;&esp;夜间很难观察具体。
&esp;&esp;如果唐军阵形未整,他可以下令突袭。
&esp;&esp;颇黎将大军停靠在数里外,派遣上百名敢死勇士,靠近观察。
&esp;&esp;李瑄这边的一千骑兵,全在军阵之中。
&esp;&esp;五百跳荡骑兵,和三百弩骑兵,此时下马参与军阵的防守。
&esp;&esp;军阵在军城靠北一点,占地方圆数里,包围着渡口。
&esp;&esp;以五十人一队,十到二十个队为一营,以衙将统领一营。
&esp;&esp;以战车、鹿角驱前,最前方分四营,都是经略军的重甲兵,持大枪,扶以大盾,站在战车之后。
&esp;&esp;左翼为丰安军铁甲大枪营,右翼为跳荡军营。其他营持长枪、盾牌,加强军阵。
&esp;&esp;丰安军包括骑弩,共五百弩兵。居前。
&esp;&esp;经略军也有一千弩兵上岸,五百居左。五百居右。
&esp;&esp;弓箭手居其后。
&esp;&esp;一千精骑居中。一千人的奇兵(预备队)居中。
&esp;&esp;这样的方阵一旦组成,骑兵对射肯定射不过。
&esp;&esp;冲也很难冲破。
&esp;&esp;缺点就是太被动。
&esp;&esp;好在唐军骑兵数量和隶属胡骑数量可观,战力强悍。
&esp;&esp;并且,这只是防御的方阵。
&esp;&esp;还有进攻方阵,那时骑兵会在两翼,其他阵形也会调整。
&esp;&esp;“中军营开一道口子。”
&esp;&esp;李瑄见突厥骑兵靠近探查,不想让他们轻易回去。
&esp;&esp;“咚咚!”
&esp;&esp;夜间无法用旗帜,只能以鼓角传达军令。
&esp;&esp;中军营收到命令后,推开战车,挪开一道口子,李瑄率领亲卫和百骑出军阵。
&esp;&esp;那些派来探查信息的突厥骑兵悍不畏死,他们手持兽皮盾牌,分散从各个方向,靠近探查唐军的阵形具体情况。
&esp;&esp;没有命令,唐军不能放箭。
&esp;&esp;夜间对他们一轮齐射,属于得不偿失。
&esp;&esp;李瑄率大部分骑兵在北面。南面的薄弱处,只派遣二十骑阻挡,故意展示给突厥骑兵。
&esp;&esp;既然是勇士,十余名突厥骑兵见绕不开李瑄,一手持皮盾,一手扬起弯刀,杀向李瑄和亲卫。
&esp;&esp;李瑄骑着火云马,手握一柄一丈五尺(唐一尺307厘米)的马槊,锋利如剑一样的槊尖,寒光逼人。
&esp;&esp;“咔嚓!”
&esp;&esp;“噗嗤!”
&esp;&esp;在与李瑄相遇时,一名突厥骑兵刚举盾,就被李瑄一槊击碎盾牌。
&esp;&esp;宝马为李瑄带来巨大冲击力,槊尖直接贯穿突厥骑兵的躯体。
&esp;&esp;李瑄双手持槊,迅速收力。
&esp;&esp;两马错开的时候,突厥骑兵的尸体跌落下马。
&esp;&esp;其他的突厥骑兵,被李瑄亲卫轻松解决。
&esp;&esp;活着的突厥骑兵在观察完唐军的阵形后,飞马撤回。
&esp;&esp;留下六七十具尸体,倒在阵前。
&esp;&esp;李瑄引着敌人的马,返回军阵之中。
&esp;&esp;“启禀统领,唐军的南部军营,无鹿角、战车,而且守卫者具非铁甲,应该是人手不够。”
&esp;&esp;几名探查唐军阵形南部的突厥骑兵,回来向颇黎禀告。
&esp;&esp;“统领,当趁唐军未稳,迅速冲击。唐军在源源不断渡河,战机很快就会失去。”
&esp;&esp;悉颉斤立
耽美小说